
珲春市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广场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防川国家级…
珲春市敬信湿地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图们江下游,主体水域面积逾 5800 公顷,是东亚 - 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带上的核心节点,被誉为候鸟迁徙的 “五星级驿站”。这里沼泽遍布、湖泡连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食物资源,使其成为全球雁类等水鸟最重要的停歇地之一。
一、雁潮的形成与生态奇观
每年春秋两季,敬信湿地都会上演震撼的 “雁潮” 景象。** 秋季南迁(9-12 月)** 时,西伯利亚的雁群跨越数千公里抵达此处,数量可达数十万只,其中以白额雁、豆雁、灰雁、鸿雁为主,占迁徙水鸟总数的 70% 以上。** 春季北迁(3-5 月)** 时,雁群在此补充能量、演练队形,为繁殖季做准备,2025 年观测到白枕鹤数量突破 1000 只,创历史新高。
雁潮的典型场景:
清晨:薄雾中,雁群在地面聚集成线状,领头雁振翅起飞后,其余个体紧随其后,形成遮天蔽日的 “人” 字形或 “一” 字形队列,翅膀在阳光下闪烁金色光芒,鸣声回荡数公里。
黄昏:雁群陆续归巢,密集栖息在未封冻的水面或冰面上,形成 “雁阵压境” 的壮观画面。部分雁类会在农田中觅食残留的稻谷,与白鹭、灰鹤等鸟类和谐共处。
特殊行为:雁群在迁徙前会进行 “飞行演练”,利用气流调整队形以节省体力;夜间休息时,会安排哨兵放哨,防御东北虎、赤狐等天敌。
二、雁类的生态习性与湿地共生
种类与习性:
白额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头部白色斑块显著,喜食湿地植物根茎,是最早抵达湿地的雁种之一。
豆雁:喙部黑色,偏好农田中的谷物,2025 年秋季数量较往年增加 30%。
鸿雁:体型最大的雁类,常与家鹅杂交,飞行时颈部前伸,鸣声低沉。
生态互动:
食物链关系:雁类以湿地植物、鱼类为食,其粪便为芦苇、碱蓬等植物提供养分,形成 “雁 - 草 - 鱼” 的生态循环。
共生防御:雁群与白枕鹤、丹顶鹤等大型涉禽共享栖息地,通过群体警戒降低被捕食风险。科研监测显示,东北虎虽偶尔接近雁群,但因雁类警觉性高,捕食成功率不足 5%。
三、保护措施与科研监测
立体防护网络:
科技赋能:布设 17 处监测样点,使用高清探头、无人机及云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追踪雁群动态。
巡护体系:成立全省首家流动候鸟保护室,组建由森林公安、村民、志愿者组成的护鸟队,2025 年春季专项行动投入警力 200 余人次,清理非法渔具 30 余件。
生态修复:停止湿地周边商业性采伐,恢复退化沼泽 200 公顷,人工种植芦苇、三棱草等雁类喜食植物。
国际合作:
作为东亚 - 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带的关键节点,敬信湿地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共享监测数据,参与全球水鸟同步调查。
2025 年启动 “候鸟迁徙全国摄影大赛”,吸引国际摄影师记录雁潮,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传播。
四、观鸟旅游与社区发展
最佳观鸟点:
龙山湖海雕拍摄基地:可近距离观察虎头海雕、白尾海雕捕食雁类的场景,配备专业摄影掩体。
朝阳村半山里・太空舱基地:2025 年观鸟节主会场,提供星空露营、候鸟主题展览及无人机表演。
四道泡村:沿图们江分布,可观赏雁群与江景交织的画卷,村内农家乐提供 “大雁米” 餐食。
生态经济模式:
大雁米种植:九沙坪村采用 “无化肥农药 + 候鸟粪便施肥” 模式,年产 8 万斤,单价达 16 元 / 斤,产品销往北京、上海。
文创开发:以虎头海雕为原型设计吉祥物 “雕雕”,推出帽子、徽章等周边,年销售额超 50 万元。
文化活动:
观雕赏雁节:每年 3 月举办,包含候鸟放飞、摄影比赛、生态论坛等,2025 年吸引游客超 2 万人次。
慢直播项目:通过多平台实时直播雁潮,2022 年线上观看量突破 1000 万次,提升国际关注度。
五、未来挑战与应对
气候变化:近年观测显示,受全球变暖影响,雁类春季北迁时间平均提前 7 天,可能导致繁殖地食物资源与孵化期不匹配。
栖息地压力:湿地周边农田扩张导致觅食区缩减,2025 年通过 “退耕还湿” 政策恢复耕地 50 公顷,缓解人鸟争地矛盾。
社区参与深化:计划将护鸟队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培训村民成为生态导游,2025 年预计新增就业岗位 50 个。
六、实用信息
最佳观测时间:秋季 10-11 月(南迁高峰)、春季 3-4 月(北迁高峰)。
装备建议:长焦镜头(推荐 400mm 以上)、望远镜、防潮靴。
交通指南:从珲春市区自驾约 40 分钟,或乘坐敬信镇旅游专线巴士。
注意事项:保持 200 米以上观测距离,避免使用无人机惊吓雁群。
敬信湿地的雁潮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奇迹,更是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典范。这片 “候鸟天堂” 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目光,成为中国东北亚生态保护的亮丽名片。